12月3日至6日,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(2023)全国总决赛在天津举行。继第八届大赛取得优异成绩后,南邮再次取得重大突破,获金奖5项、银奖3项、铜奖5项,国赛获奖总数再创新高,高教主赛道获金奖数再创新高并列全国第六、江苏省第二。
学校一贯重视创新创业教育工作,建立了完善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机制。本届大赛启动以来,创新创业教育学院、教务处统筹全校各相关学院制定详细备赛工作方案,针对项目选题、申报材料、项目路演、项目答辩等多个环节反复打磨。校党委书记郭宇锋,校长叶美兰,校党委常委、副校长刘青山等学校领导多次关心项目进展情况,相关学院负责人多次参加培训研讨和模拟路演。各相关职能部门通力合作,为项目团队备赛提供良好的保障工作。经过一年多的坚持和努力,历经校赛、省赛、国赛多个环节,我校参赛团队从来自151个国家和地区、421万余个项目、1709余万人中突出重围,用优异的成绩再次擦亮“无创新、不南邮”的靓丽名片。
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(2023)荣获金奖项目名单
学院 | 项目名称 | 获奖赛道 |
通信与信息工程学院 | 磁动彼应—基于量子传感的新一代强磁场精密测量先行者 | 高教主赛道 |
电子与光学工程学院、柔性电子(未来技术)学院 | 芯柔绘脑—神经解析脑中风健康监测设备 | 高教主赛道 |
集成电路科学与工程学院(产教融合学院) | 华芯智测—国产化测试EDA领跑者 | 高教主赛道 |
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| 柔性电源—金属有机框架基柔性超级电容器 | 高教主赛道 |
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| Skin-like intelligent sensor | 国际赛道 |
参赛团队
项目简介
磁动彼应—基于量子传感的新一代强磁场精密测量先行者
随着计量量子化时代的到来,“国家先进测量体系”被纳入新一轮国家科技中长期发展规划。青柚量子团队积极响应国家号召,解决了传统磁场测量存在的空间分辨率低、梯度范围窄、测试环境严苛、存在老化漂移等问题,自主研发出一套基于量子传感的新一代强磁场精密测量系统,在第三方省级计量机构比对,不确定度优于千分之一。该系统历经多次迭代升级,具备三大核心技术。首创全光纤量子精密测量模块,提出金刚石晶轴方位角测定方法实现工作频率线性调谐,应用集成化处理与锁频技术实现智能化管理。产品已在中国钢铁研究院、天恒测控等知名企业和科研院所开展密切合作,取得了良好的商业和经济效益。
芯柔绘脑—神经解析脑中风健康监测设备
脑卒中是中国国民健康的“头号杀手”,是病情恶化极其迅速的疾病,预防性诊断显得尤为重要。芯柔绘脑项目团队,改进了传统神经类疾病的评估方法,通过分析脑电这一便于轻量化采集的指标,开发了能够实现脑卒中预测早筛的EEG-Catcher系列产品,用户只需将其贴于额头,输入基本信息后即可实现对卒中发病概率的预测。该项目在国家“双一流”建设学科和国家重点实验室平台支撑下,由赵强教授和王龙禄副教授领衔指导,学生成员具有多学科交叉背景,项目负责人张新宇曾获江苏省优秀毕业生称号。团队现已注册公司,与爱康集团、蚂蚁健康、宝莱特医用等多家企业达成合作,在多家市级养老院落地,获得业内专家的一致认可。
华芯智测—国产化测试EDA领跑者
EDA作为集成电路关键部分,对芯片产业具有重要意义。然而,目前全球EDA市场主要被三大巨头垄断,国产EDA厂商面临巨大挑战。针对这一情况,本团队提出了一款自主研发的智能化测试EDA平台,包括测试参数配置、存储器测试、矢量生成等模块,为设计工程师提供了一站式的解决方案。通过优化测试参数配置和降低测试功耗,该平台提高了测试设计效率和质量,旨在打破国外垄断,推动我国芯片EDA产业链的发展。
柔性电源—金属有机框架基柔性超级电容器
柔性电源项目团队深耕柔性超级电容器领域8年,研发导电金属有机框架材料(MOF)作为新型柔性储能材料,通过π共轭平面分子和过渡金属离子进行原位配位,构成了具有二维拓扑结构的导电金属有机框架材料,附着柔性基底,配合柔性凝胶最终实现器件的全柔。工艺上,团队以金属有机半导体纳米功能基元为基本单元,通过空间层层堆垛策略实现了活性材料在基底上的层层组装,形成“至柔-至薄-至密”的薄膜,构建出三维互连多孔导电网络,提高了电子转移效率和循环稳定性,实现了储能效益的突破。团队聚焦提供高性能、高性价比的柔性超级电容器,未来将在柔性储能领域不断深入,产教融合,助力柔性电子学科发展。
Skin-like intelligent sensor
类皮肤智能传感器(Skin-like intelligent sensor),聚焦健康医疗行业对高性能柔性传感器的巨大需求,通过发展全橡胶基材电子技术、多模感知贴片式传感器及直写式电子纹身传感器3大核心技术,成功解决了传感器柔性差、单模态、生物不友好等行业痛点。团队目前已经成功开发了可完美贴合、多模态、生物友好的高精度类皮肤传感器。相关成果已发表在Nature Electronics, Nature Photonics, Nature Communications等国际顶级学术期刊,共计30余篇,相关技术得到了同行和业界的高度评价与广泛关注。团队聚焦柔性电子前沿技术,助力健康医疗领域的发展,同时致力将科研成果从实验室推向产业化,努力创造产、学、研融合发展新范式。
(撰稿:贺超凯 初审:张徐、沈建华 编辑:王存宏 审核:张丰)